无视中俄联手撑腰,特朗普酝酿第一场战争,中国或白忙活一场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44 点击次数:77
在中东局势动荡之际,特朗普突然对伊朗发出战争威胁,令局势更加扑朔迷离。
就在不久前,中国还与俄罗斯、伊朗签订了合作协议,希望通过三方合作稳定地区局势。
面对美国的威胁,伊朗表现出的态度却令人意外。
这不禁让人思考:在美国的强势干预下,中俄伊三方合作是否真能发挥作用?
中国投入的外交资源是否将付诸东流?
放眼如今的中东地区,风云变幻可谓来得太快。
曾经叱咤风云的哈马斯,如今只剩一个空壳,军事实力几乎被彻底摧毁。
这个曾让以色列头疼不已的组织,现在连个像样的抵抗都难以组织。
更让人唏嘘的是,与以色列有着长期恩怨的叙利亚,现在也是四分五裂,早已失去了与以色列抗衡的资本。
这个曾经的地区强国,如今就像一盘散沙,连自保都成问题。
至于伊拉克,从海湾战争开始就已经被美国牢牢掌控,现在更是沦为美国在中东的"忠实小弟"。
说白了,整个中东地区除了伊朗,其他国家不是美国的盟友就是傀儡。
这种局势下,美国盯上伊朗简直是意料之中的事。
特别是现在的伊朗,可以说是内忧外患。
国内最高领袖年事已高,改革派总统又经常和高层对着干,这种内部不统一的状况,简直是给了美国可乘之机。
对美国来说,这简直是"天赐良机"啊!
特朗普此时放出战争威胁,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一方面可以转移国内的火力,为他和马斯克在美国国内的操作打掩护。
另一方面,趁着伊朗正处在最虚弱的时期,美国要想重新洗牌中东格局,这个时机确实再合适不过了。
老实说,就目前的形势看,美国要是真想打,伊朗还真是腹背受敌。
毕竟在这个节骨眼上,伊朗想找到靠谱的外援可不太容易。
说到找外援这事,伊朗的处境确实有点尴尬。
作为中东地区的非阿拉伯国家,伊朗可以说是孤家寡人。
地区内的邻居们对它不是敌视就是冷眼旁观。
这种情况下,伊朗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远方的中俄两个大国身上。
可是看看伊朗自己的表现,简直让人不忍直视。
就拿2024年中东局势来说吧,伊朗的表现可以说是软弱到家了。
以色列三番五次地挑衅,导弹都打到首都德黑兰了。
重要将领接二连三地被暗杀,这搁谁身上都忍不了吧?
结果伊朗呢?就放了几颗老掉牙的导弹。
而且还专门挑了以色列的无人区投放,生怕真把以色列惹毛了。
最后就剩下在街头举举旗子,喊喊口号。
说实话,看到这种表现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堂堂一个地区大国,就这点胆量和决心?
搞得像个纸老虎似的,外强中干。
这种情况下,就算中俄两国想帮忙,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。
你说你自己都不敢反抗,别人凭啥替你出头?
更让人无语的是,伊朗还在国际上到处找盟友。
一会儿跟这个签协议,一会儿跟那个谈合作。
可问题是,当一个国家连保家卫国的勇气都没有的时候,这些协议不就成了一纸空文吗?
就像一个人自己都不愿意站出来保护自己,光指望别人替他出头。
这种人,谁愿意跟他做朋友啊?
说白了,伊朗现在就是典型的"又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"。
想要外国帮忙,自己却不敢拿出实际行动。
这样的合作伙伴,说句不好听的,就是个包袱。
即便是有国家愿意伸出援手,恐怕最后也会因为伊朗的软弱而付出巨大代价。
谁愿意为了一个不敢反抗的盟友把自己搭进去呢?
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: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,选择盟友时是不是也要擦亮眼睛?
毕竟在国际舞台上,光有合作协议是远远不够的。
更重要的是双方是否有共同抵御外部压力的决心和勇气。
说到中俄能给伊朗什么帮助,这事还真得好好掰扯掰扯。
俄罗斯现在自己都自顾不暇,正在乌克兰战场上消耗巨大。
军备物资打得差不多了,经济也是捉襟见肘。
连老朋友叙利亚政权倒台,都只能在一旁干着急。
这种情况下,指望俄罗斯来帮伊朗,简直就是天方夜谭。
说白了,现在的俄罗斯就像是一个已经被掏空的钱包,想帮忙都帮不上。
至于中国,虽说实力确实摆在那里。
军事装备、经济实力都不是问题。
但是要怎么把这些支援送到伊朗,这可就是个技术活了。
走海路?美国的军舰就在那守着呢。
一艘货轮过去,分分钟就能被拦截查扣。
那走陆路总行了吧?
确实,亚欧大陆桥倒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可问题是,就伊朗现在这个态度,这些支援送过去还不知道会便宜了谁呢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一向奉行和平外交的原则。
这不是说我们怕事,而是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。
现在的情况就像是:你看到邻居家打架,本想去劝架。
结果发现这邻居自己都不想还手,就知道躲在后院嚷嚷。
这种情况下,你冲上去帮忙,不是自找麻烦吗?
更何况,这还不是普通的邻里纠纷,而是国际间的重大冲突。
一个处理不好,很可能会把自己也拖入战争的泥潭。
这种明显超出掌控的局势,谁敢轻易参与进去?
特朗普这次对伊朗的战争威胁,像是给中俄伊三方合作泼了一盆冷水。
现实告诉我们,国际合作不能只靠签订协议,更要看各方是否有决心共同面对挑战。
如果连自保的勇气都没有,再多的外交努力也只是空中楼阁。
对中国来说,这或许是一个警示:在国际舞台上,选择合作伙伴时要看清对方的决心和能力。
毕竟,我们需要的是能并肩作战的伙伴,而不是只会躲在后面喊加油的啦啦队。

